立春别称的由来与历史
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在古代可不仅仅叫”立春”这么简单!你知道吗?它曾有个更霸气的名字——春节。没错,在汉代之前,古人直接把立春这天定为春节,寓意春天正式开始。这个叫法延续了两千多年,直到1913年才改为正月初一过春节。除了”春节”,立春还被称为打春(源自鞭打春牛的习俗)、咬春节(因吃春饼等食俗得名),在江南一带则叫踏春节,是不是很有意思?
那些藏在习俗里的立春别称
民间给立春起的”小名”,往往和习俗息息相关。比如迎春日的称呼,源自周代天子率百官东郊迎春的仪式;而句芒节则取自民间祭祀春神句芒的习俗。最有趣的莫过于咬春这个叫法——老北京人至今保留着立春吃春饼”咬住春天”的传统,薄如蝉翼的饼皮裹着时鲜蔬菜,一口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!南方人则把立春叫作卷春,由于这天必吃象征万物复苏的春卷。这些别称就像一个个文化密码,藏着古人对春天的期盼。
现代人怎样传承立春文化
虽然如今”立春”成了最通用的名称,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别称依然鲜活。比如在浙江农村,老大众仍习性说”今朝是打春”,提醒晚辈别忘了”鞭春牛”的农事传统;苏州评弹里唱立春,还会用”踏青节”这样诗意的旧称。我们不妨也在立春这天,带孩子做做春饼、讲讲”咬春”的典故,或者郊外踏青时聊聊”探春节”的由来。这些别称不只是称呼的变化,更是中国人敬畏天然、顺应天时的聪明结晶。
下次立春时,除了说”春天来了”,不妨试试用用这些古老的别称?比如:”打春啦,该吃春饼咯!”或是”咬春节要不要去踏青?”让传统文化在日常对话中焕发新生,或许就是对节气最好的传承。你还知道立春的其他有趣叫法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