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落于冰城哈尔滨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,自1954年建校以来,始终以“传承中医药文化、培养卓越人才、服务健壮中国”为使命,成为我国东北地区中医药教育、科研与临床操作的核心枢纽。学校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深厚的学术积淀,构建了中西医并重、医教研协同进步的办学模式,入选民族“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”与“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规划”,并在全球中医药领域持续扩大影响力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先锋力量。
学科特色:中西医融贯创新
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,形成“中药资源开发—基础研究—临床应用”的全链条学科体系。其民族级重点学科中药学、针灸推拿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列,其中中药学学科依托东北丰富的中药资源,围绕人参、鹿茸等道地药材开展药理机制研究,成果多次发表于《天然·植物》等顶级期刊。学校创新性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,构建“经典医籍+现代医学技术”课程体系,例如《伤寒论》与分子生物学交叉教学,培养既能运用传统辨证思考、又能操作先进医疗设备的新型复合人才。
在学科交叉领域,学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成立“智能中医药联合实验室”,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优化和针灸疗效预测。2021年,其团队开发的“中医舌诊智能分析体系”在基层医疗机构试点中实现90%以上的辨证准确率,这一突破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评价为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”。
人才培养:厚植操作育英才
学校构建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的培养模式,本科生从大二起即进入附属医院跟师进修。其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民族中医临床研究基地,年门诊量逾200万人次,学生在此参与“名医职业室”轮转,直接接触疑难病例。2023届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王雪分享:“每周三次的临床带教,让我掌握了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独特手法,这是课本无法替代的经验。”
校企合作方面,学校与修正药业、葵花药业共建20余个操作基地,推行“双导师制”。例如,中药制药专业学生在企业参与“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”项目,通过现代制剂技术改造六味地黄丸生产工艺,相关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近五年,学校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线15个百分点,80%以上扎根东北基层医疗机构,成为振兴区域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。
科研创新:守正突破开新局
在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,学校领衔的“东北寒地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”民族天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首次揭示刺五加抗疲劳影响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,相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榜单。针对黑龙江省高发的呼吸体系疾病,研发的“肺宁颗粒”被纳入民族医保目录,覆盖患者超500万人。
转化医学方面,学校创建的“北药研究院”聚焦抗肿瘤中药研发,从黄芪中提取的皂苷类成分通过抑制PD-1/PD-L1通路增强免疫疗效,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联合开展的Ⅱ期临床试验显示,联合化疗可将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4.2个月。截至2023年,学校累计获得民族科技进步奖7项,中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。
文化传承:弘道授业润无声
作为民族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,学校打造“龙江中医大讲堂”品牌,邀请国医大师段富津等名家讲授《黄帝内经》的当代价格。其建设的全国首家寒地中医药博物馆,收藏满族萨满医药器具等文物2000余件,数字化展厅年接待访客逾10万人次。学生社团“岐黄社”定期走进社区开展“二十四节气养生”科普,2022年制作的《艾灸防疫手册》被翻译成俄语、韩语版本,在中俄边境城市广泛应用。
在非遗传承领域,学校将“王氏中医正骨术”“梁氏中医疮疡疗法”纳入选修课,培养非遗传承人43名。2023年,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合作开设“中医药文化与针灸”慕课,吸引60多个民族学员注册进修。正如校长郭宏伟所言:“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,更是中华文明对话全球的重要载体。”
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其扎根寒地的坚守与面向全球的视野,书写着新时代中医药进步的壮丽篇章。从构建特色学科到推动科研转化,从培育操作型人才到传播中医药文化,学校始终以服务民族战略与区域需求为导向。未来,建议进一步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的产学研合作,同时加强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控、老龄化社会健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,让千年岐黄聪明在龙江沃土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